多伦多一年

本文写得略晚,至此日我们居住在多伦多已有一年两个月了。

  • 某日中午外出瞥见一幢教堂的路边,婚礼结束后的一大群人或零散交谈,或在与新人合影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:这个群体可能是我见过的同等规模最多样化的人群了。目测可见的少数族裔中,南亚,东亚,非裔一个不少,且即使是东亚人也肯定至少包含几个不同的族群。惊愕于人群的多样性,几乎忘了新郎新娘的族裔。如此盛大场合人们自然打扮精致,穿戴整齐,但毫无倦意,每个人脸上都是充满阳光的喜悦之情。后来每当我脑中浮现这个情景,我都试图用第三套人民币的十元币值背面的图案来称呼它——“民族大团结”。只是相比表情僵硬、符号化的脸谱,这婚礼的场景才更符合我心中理想的和睦形象。

  • 租房体验不错。这里的公寓均由专业公司管理,虽说入住有一定门槛(通常需要本地有担保人),但体验相比以往的租房经历好了很多:24小时大堂监控,房租包含水费,涨房租的比例也有保护房客的法律约束。相较下真希望在北京也有类似的租房体验。搞定租房后斥资千余加元购置了一张大尺寸的书桌,算是了多年来的一个心愿。

  • 决定搬来这里之后,阅读了不少关于加拿大的小说和文学作品,发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。绝大多数作品主题都基于加拿大的“气质”:空旷、在与自然毗邻的同时受制于自然,等等类似主题。这使得多伦多作为“大城市”的代表,成为这些作品中的典型“反面角色”。就我个人而言多伦多的公园和自然环境已是上佳。考虑到我们目前尚没有汽车、也没有Camping过,不算体验过离自然更接近的加拿大生活,可能日后对比之后会更有感慨吧。

  • 多伦多北面的万锦(Markham)和列治文山(Richmond Hill)两市因为近二十年来中国移民日趋增多,颇有北美最大的华人定居点的模样。每次前往北边都可以吃到相比北京的不少餐馆相对正宗得多的点心,以及几乎可说和北方一样正宗的北方菜。很多餐馆除了付加元、付小费之外和中国的餐馆没任何区别。每每回到多伦多我们居住的区域,反而需要适应一下。

  • 因为买房而阅读了我们目标地区的市政规划信息。其实也比较偷懒,读的都是City Planner的公开会议上演讲的用Slide、在会议中记录的notes、以及大多数的建筑提案和review。但获取这些信息的便捷和方便程度,还是很让我惊讶的。

  • 房地产兴盛下买卖增多,很多人家在搬家之前都会做Garage Sale,把自己家里不想搬走的东西拿出来卖,或干脆把东西放在门前,再摆上大大的FREE标志,鼓励大家如果有需要就搬走。其中的内容五花八门,从各种小零碎到家电家具,应有尽有。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发现别人不需要的书籍,比如多伦多大学的埃及考古讲义,数量多到不行的二战历史、旅行书和诗集,别有一番淘书的乐趣。

  • 来了多伦多也要享受和其它大城市一样的乐趣——丰富的文娱活动。多伦多电影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电影节之一,当然也和其它的电影节一样一票难求。但谈起电影并不是只有TIFF一个选择,这里有非常多的小电影院放着来自全球的不同的电影,之前公司在唐人街附近的时候,还时常能在路边看到最新的华语电影的海报(均上映国粤语两个版本);音乐也是如此,TSO有足够多的演出可供选择,而且价格相比北京来说只是中山音乐堂略高一些的水平。读书方面前面提到了拣免费书的乐趣,但逛实体书店也一样乐趣十足——大书店连锁和小型独立书店一起支撑着实体书店这个产业,虽然日子并不算好过,但看得出实体书店在这里还是有稳定的市场。

所有上面作出的比较和惊奇,可能很快就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变得毫无意义,遗忘在我们已熟悉的多伦多的柴米油盐的日子里。特此记录,想待自己还没有习以为常的时候,记录下自己在这段时间内作为新移民的记忆。

另:本文是利用零星的时间断续写就的。工作午休时我喜欢带上电脑坐在Toronto Reference Library里面做一些修改和润色。倘若说有什么地方最契合我心中“圣殿”的概念的话,这个图书馆无疑是最符合的之一。

Posted 2016.08.16
Category: Review

Comments